在中国古代历史上,从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出现开始,所有皇帝,包括秦始皇在内,都得思考一个问题:那就是如何不被刺杀。
(资料图)
这也没办法,毕竟皇帝位高权重,掌握了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,而且是绝对的权力。在这种情况下,肯定会有人觊觎皇帝手里的权力,或者自身利益和皇帝相反。所以,只要有皇帝的存在,那就一定会有人想要干掉他们,然后达成自己的某种目的。在这种情况下,皇帝本人自然要想办法,加强自身的安保工作。尤其是得让自己身边的人,全力保护自己的安全,而且这帮人必须得对自己忠诚,他们不能有想要刺杀自己的念头。
那么,从皇帝的角度来说,到底要怎么保证身边人对自己的忠诚?如何确保自身的安全呢?
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话题。因为中国历史太长,历史上发生了很多偶然事件。而这些事件,也直接促使历史上的皇帝安保工作,在缓缓发生着变化。想要更好的理解这种变化,我们得简单来捋一下,不同朝代的皇帝安保工作,都是怎么进行的。在西周之前,因为相关史料的缺失,所以我们也不知道西周之前商朝国王和夏朝国王,到底都是怎么做安保工作的。不过在西周之前,王的安保工作,相对后世来说,显然是很简陋的。
这也很正常,毕竟当时国家的概念,刚刚出现没多久。而且,人口也不是特别多。人口数量少,直接导致后世的很多问题,这时候并不会出现。所以西周之前的王,一般也就是找一些近亲或者他觉得信任的人,保护自己的安全。自己走到哪里,这帮人就跟到哪里,也就够了。至于说当时的诸侯,因为人口太少,那时候的诸侯,其实更像是一个个部落族长。这帮族长们身边,想要搞后世皇帝那种高规格的安保工作,肯定不行,最多也就是贴身带几个保镖而已,人数也不会太多。
不过,到了西周之后,随着人口越来越多。周王室的安保工作,首先变得缜密了起来。据史书记载,周王室对王都周围的军队,根据功能不同,进行了细致的划分。在周王室有三种军队分层次保护周天子的安全。这三种军队,分别是腹心之卫、重兵之卫和环列之卫。
在这三种军队当中,腹心之卫最为核心,人数也最少。他们直接贴身保护周天子的安全,而且基本上每个人都是高层贵族之后。他们每一个人的长辈,要么是周天子的直系亲属,要么就是周天子最信任的人。同时,他们每一个人的武功,也都得过得去。
这帮贴身保护周天子的人,他们的长辈,都是周朝的核心贵族。所以,他们自身的利益,基本上都是和周天子高度捆绑的。如此一来,他们自然愿意拼命保护周天子,因为这符合他们的利益。除此之外,情感和血缘之类的关系,也是他们能够担当这种关键工作的重要原因。至于另外的重兵之卫和环列之卫,重要程度就要稍稍低一些了。重兵之卫主要是负责周天子出行的时候,跟随在周天子身边,平时则是驻扎在周王室旁边的军营当中,基本类似于后世的近卫军。环列之卫,就是平时在周王室宫城周围站岗的那帮人。他们虽然不会贴身保护周天子的安全,但却是保护王城最重要的力量。
因为周王室是这样做的,所以下面的那些诸侯,基本上也都是仿照着周王室的安保制度,制定了自己身边的安保工作。当然,因为他们是诸侯,所以诸侯的安保力量,肯定是要比周天子低一些的。而接下来,到了春秋战国时期,因为周王室衰落,诸侯国之间,开始相互争霸兼并。同时因为生产力的提升,人口开始逐渐增加。所以到了春秋战国之后,各大诸侯的安保工作,就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。
我们可以先想一个问题:请问,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刺客,都是谁呢?熟悉历史的朋友,看到这个问题之后,肯定会直接回答,是专诸、聂政、豫让以及荆轲。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,这四个人,全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!
这当然不是偶然,而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,国与国之间的争斗太多,而且诸侯们的安保工作,相对后世来说,依然还是比较简陋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,刺杀案自然就要多一些了。
当然,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们,他们的安保,也是参照之前的周天子,甚至还要更严密一些。那么,如果在这么严密的守卫下,成功刺杀一个国君或者一个大人物呢?
对于这个课题,春秋战国时期的几个著名刺客,给出了各自的答案。专诸选择把剑藏到菜里面,然后自己给国王端菜的时候,忽然刺杀;聂政是找到守卫人数相对较少的时候,仗着自己武功高强,强行杀光侍卫,然后完成刺杀;豫让把自己搞惨了,想要以此接近,但是结果依然失败了;荆轲则是借着献图的机会,把匕首藏在地图里,等到图打开之后,再突然刺杀。简单来说,他们就是找当时的安保漏洞。通过这种漏洞,完成自己的刺杀。
但这样做的结果,就是著名的刺杀案每发生一次,大家就会集体思考,怎么把这个漏洞给补上。所以专诸刺杀案之后,王宫里的御厨就只能做饭,不能再去端菜,而且食物也会有专人检验,以防有人下毒。聂政成功之后,大家都加强了身边贴身侍卫的选拔力度,不可能再出现一个人强杀几十个护卫的事情。至于荆轲刺杀案之后,后来就再也不允许大臣或者外人,拿着东西接近皇帝了。以后再有东西给皇帝,都是由宦官代为转呈。所以后来我们看很多影视剧会发现:大臣们想要给皇帝什么东西,不能自己直接走过去,把东西交给皇帝,而是要由皇帝身边的太监过来拿。
总之,经过整个春秋战国时代的混乱之后,一些比较明显的漏洞,基本上都被堵上了。而接下来的人,再想找这种漏洞刺杀皇帝,就真的是难如登天了。春秋战国之后,接下来便是秦朝。秦朝基本照抄周王室的安保制度,但是名称就不太一样了。负责贴身保护皇帝的,叫做执戟郎中。据说秦朝的丞相李斯,最开始入秦的时候,就担任过这个官职。
给皇帝守大门,当皇帝的保镖,听上去似乎不太符合李斯的风格。但实际上,这个位置,恰恰是离秦始皇最近的位置。秦始皇估计当时也是想让李斯离自己近一点,然后自己可以好好观察一下李斯再说。
当然,李斯到底有没有做过这个工作,后世是有争议的。除了执戟郎中之外,还有卫尉和中尉。卫尉负责宫殿之外,宫墙之内的安保工作。中尉则是负责宫墙之外的巡逻和站岗。
而且,出于安全考虑,这三个工作,往往不会有同一个官员,或者有亲密关系的官员来担任。毕竟,如果皇帝身边,从贴身侍卫,到宫墙守卫,全都归同一个人管,那就太容易出问题了。一旦管事的那个人,想要刺杀皇帝,那皇帝估计就必死无疑了。
同时,皇帝的贴身侍卫,一定都是皇帝最信任的人。而且,他们基本上是直接对皇帝本人负责,上面很少有直接负责人。就算是有,那这个直接负责人,也一定是皇帝最信任的人。而秦朝开国之后,因为有着之前荆轲刺秦的先例,所以秦朝宫城这边的安保工作,就再也没出过任何问题,而且变得极为严密。但同时,到了秦朝之后,又有一个新的情况出现了。
皇帝如果想要出门,那怎么办呢?
秦始皇在位时期,曾经多次出巡,巡视整个中原。在这个过程当中,秦始皇曾经多次遭受过袭击和刺杀。而且,这些刺杀,很多规模还都不小,有些甚至达到了数百人的规模,完全就是一场小型战争了。
所以,有了这个经验之后,后来皇帝们的安保条例里面,就又多了一条:皇帝出巡的时候,除了身边要照搬皇宫里的那些安保制度之外,必须带上足够多的军队。就算有人组织了一场大规模的袭击,也必须保证皇帝这边的军队,在人数上占据绝对优势。当然,如果有人能在一个帝国境内,组织几万人同时对皇帝进行刺杀,那就不是刺杀,而是政变了。要是这种事情都能发生,而且还皇帝事先还没得到任何消息,这个皇帝真的就别干了,因为这说明他的政治手腕,实在是太差了。
同时,秦始皇出巡被刺的例子,也给了后世一个新的启示,那就是皇帝本人,没事不要出去瞎逛!相比在皇宫内老实待着,皇帝出巡的时候,身边的安保工作难度,明显更高,而且难度也更大!所以,秦朝之后的朝代,尤其是大一统朝代,除了开国国君需要打天下,经常需要出门之外。其他和平时期的皇帝,基本上很少出门。
秦朝之后,便是汉朝。到了汉朝之后,汉朝皇帝开始长时间待在皇宫里面,很少再出门了。所以这样一来,汉朝安保的主要工作,就是如何强化皇宫的安保力度。
汉朝基本上也是照抄了秦朝的皇宫管理制度,同时,汉朝皇宫还有一个特点,那就是规模相对较小。和后世几个大一统王朝相比,汉朝的皇宫,其实真的不算大。而且,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,基本上是越往后,皇宫内部的工作人员数量越多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,除了后来各种工作逐渐细化之外,皇帝本人的欲望,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。
所以,作为时间比较靠前的汉朝,皇宫规模其实并没有后世想象的那么大。至少,和后来明清时期相比,汉朝的皇宫要小很多。因为皇宫相对较小,所以守卫起来,难度反而要低一些。
但同时,因为汉朝皇帝基本上不出门,所以在这之后,再有人想刺杀皇帝,就不太现实了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何才能干掉皇帝,或者干掉掌权者呢?其实也很简单,只要你能控制住京城的军队,在军队人数方面占据了优势,你就能控制整个京城,继而干掉皇帝了。
但是这已经不叫刺杀了,而是叫政变。
所以,汉朝之后,很少再发生先秦时期的那种刺杀事件,取而代之的,是各种政变。
除此之外,汉朝在管理制度方面,还多加了一条,那就是不允许再带铁器尤其是剑进入皇宫。据说这条是在秦始皇时期就有了,而且在野史传说当中,秦始皇还有一扇很神奇的门,大臣们想要去见秦始皇,都得经过这扇门。在经过这扇门的时候,只要大臣身上有铁器,都会被门吸走。但这种说法,仅存在于野史当中。真正完善相关制度的,其实是汉朝。
自汉朝开始,大臣们基本上就不太可能带着佩剑,进入皇宫了。但同时,极少数高层官员,有可能依然有佩剑的权力。但是从这时候开始,官员佩剑上朝,就已经不再是一个习惯,而是皇帝赐予的荣耀了。
一个大臣,只要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,得到皇帝本人的极度信任,才有机会被赐予这种特权。当然,像东汉末年董卓和曹操那种情况,另当别论。汉朝之后,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,情况又不一样了。因为后来常年打仗,而且常年分裂,所以皇帝的安保工作,就成了大家最重视的一个工作。毕竟,两个国家敌对,如果一个国家能把另一个国家的皇帝给刺杀掉,那绝对是一个巨大的胜利。
但同时,任何一个国家,都不可能允许这种事情的发生。所以在南北朝时期,还真没发生过春秋时期的那种敌对刺杀事件。
不过,到了这个时期,大家玩得花样更多了。比如说,三国时期,魏国司马家掌权之后,曹家的皇帝曹髦,曾经带着一些宦官,直接杀出皇宫,拼死一击。但是最终,却被司马家下面的大臣给直接当街杀了。再比如,南北朝时期,刘宋政权的皇帝刘义隆,想要废太子,结果被太子提前得知,太子提前带着人杀入皇宫,自己干掉了自己的亲爹。
再比如,还是刘宋政权,第八位皇帝刘昱,特别残暴,搞得下面大臣和贵族都不服气。所以最后,某天他的妃子直接在侍寝的时候,趁着皇帝睡觉,用刘昱自己的刀,干掉了刘昱。
有了南北朝时期的这些案例之后,大家就又找到了几个新的漏洞。比如说,太子要住在京城,但同时不能拥有太多的军队和人手。再比如,妃子侍寝的时候,不能只有皇帝和妃子两人睡觉,周围还得有其他的人站岗。所以,到了南北朝之后,皇帝身边的安保力度,反倒是进一步加强了。
除此之外,当时在北朝那边,也发生了一点小改变。北朝本来就是所谓的胡人政权,安保工作做的其实还不如南朝。但是后来,随着北朝逐渐汉化,北朝的北魏政权那边,也开始照抄以往秦汉时期的安保制度。
不过这样一来,北魏这边就逐渐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:大家一起上朝的时候,大臣们都不带刀,然后皇帝本人带着刀,而且面向大家坐着。这种感觉,会让大家觉得有点脱离群众。但是同时,皇帝不带刀又不行,因为皇帝身边必须得有东西,能随时保护自己的安全。所以这个时候,就有人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:要不直接找个人,替皇帝拿刀呢?
找个人替皇帝贴身拿刀,这种事情看似很荒诞,但是却可以解决很多问题。比如说,同时代的南朝那边,皇帝刘昱就是因为睡觉之后,失去了对刀的控制,然后让自己的妃子把刀拿走,趁机要了自己的性命。如果这个时候,皇帝的刀,有人专门管理,是不是就不会出这种事情了呢?
就是在这种背景下,一个新的官职出现了,这个官职,叫做‘千牛备身’。之所以叫千牛备身,是因为皇帝带的那个刀,叫做‘千牛刀’,取自庖丁解牛这个典故,意思就是说皇帝的这个刀,砍一千头牛都不会卷刃,非常锋利。
所以,从南北朝开始,再往后,皇帝本人上朝和生活的时候,就很少再拿刀佩剑了。因为在他身边,有人专门负责帮他拿。当然,有资格替皇帝拿刀的人,那肯定都不是一般人。这样的人,不但要贴身保护皇帝安全,而且皇帝必须极度信任才行。所以,从南北朝开始,接下来一直到唐朝初期,有资格干这个工作的人,一般都是皇帝的近亲,而且武功必须很好。能干这个活的人,基本上就等于是皇帝的贴身保镖了,比秦汉时期的执戟郎中,还要更加珍贵。
历史上干过这个工作的人里面,最有名的一个,就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。李渊小的时候,曾经在隋文帝时期,担任过隋朝的千牛备身。而李渊能担任这个职位,一方面是因为他出身于关陇集团的核心家族李家,而且他爹死的早,这时候他头上已经有公爵的爵位了。
另一方面,隋文帝杨坚,是李渊的亲小姨夫,而且野史传闻,因为李渊他爹死得早,所以李渊其实是被杨坚和他小姨看着长大的。只有信任到这种程度,杨坚才敢让李渊替自己拿刀。当时隋朝有几千万人,但是能选出来的千牛备身,只有十二个人!而对于贴身保护自己的这十二个人,隋文帝显然是得慎之又慎,每一个都得被杨坚极度信任才可以。
不过,到了唐朝之后,千牛备身就改了一个名,叫做千牛卫。而且,因为千牛备身太过珍贵,所以后来经常被当做拉拢工具。比如说,皇帝想要拉拢某个大家族,就挑选这个大家族的孩子去做这个工作。但是这样一来,千牛卫的编制就不得不扩充。所以到了唐朝中期之后,千牛卫就基本沦为二流保镖,或者说是仪仗军队,只负责充充门面而已。
而到了唐朝之后,唐朝则是把之前历代王朝的安保制度,都给继承了下来。所以,唐朝基本上没发生过皇帝被刺杀的事件。哪怕是皇帝身边最贴身的妃子,其实也没机会刺杀皇帝。但是到了唐朝,又有两个新的问题开始出现了。首先,因为安保工作太过细化,导致皇帝周围的安保权力不统一。这种情况,虽然可以防止负责安保的那个人,对皇帝产生某种不利的念头。但同时,一旦有人真的想搞事情,也确实不利于迅速反击。
所以,唐朝出现了一个非常奇葩的现象,那就是可以凭借很少的人,直接发动政变。比如历史上那场大名鼎鼎的玄武门事变,李世民在玄武门设伏,干掉了他大哥李建成,然后很快就控制了皇宫,迫使他爹让出了皇位。
而在玄武门事变当中,李世民在玄武门设伏的时候,手上其实只有几百人而已。当然,干掉了李建成之后,李世民迅速控制了皇宫和京城的驻防军队,人数上其实也不少。可是至少在政变那一刻,李世民能控制的,真的就只有那几百人而已。
再比如,后来到了唐朝中期,唐中宗李显去世之后,他的皇后韦氏把持了朝政。当时整个京城内部的军队,几乎都被韦氏派了自己家的族人控制了。但是接下来,李显的弟弟的儿子,一个在当时几乎没有人会注意到的小角色,只是拉拢了几个朋友,策反了皇宫里当天值守的禁卫军统领,顺便让一个高官朋友,带上了自己家的两百多个家丁,
然后,他们就直接杀穿了整个皇宫,并且干掉了韦氏,这就是历史上的唐隆政变。而那个联系几个朋友的小角色,就是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。但说实话,在唐隆政变之前,其实真的没人太注意李隆基,因为他的当时真的是一个小角色。而且,据后世史学家估计,李隆基发动政变的时候,能指挥的也就不到两千人。而且,这里面至少有两百人,其实是一个叫钟绍京的官员的家丁。
所以,在这场政变当中,很多人其实是拿着锄头或者锯子,跑到皇宫里来闹事的。但就是这样一群人,却搞定了唐朝中期最有名的一场政变,而且成功刺杀了当朝掌权的太后。
除此之外,到了唐朝后期的时候,随着宦官集团掌权,唐朝京城的大部分军队,包括皇帝的贴身护卫指挥权,都落到了宦官集团的手里。所以,到了唐朝后期的时候,我们会发现,唐朝的宦官真的太猛了,甚至敢直接杀皇帝。所以,唐朝皇帝虽然不用担心被刺杀,但是却会担心身边某个宦官想要干掉自己,或者担心某个官员,带着自己的家丁就闯进了皇宫,然后又干掉了自己。这种事情,在唐朝之前,还真没出现过。
于是,唐朝结束之后,这两个漏洞就又被堵上了。首先,唐朝之后的皇帝,对于宦官控制军队这件事,高度敏感,基本上不允许宦官直接控制京城的军队,只有极少数时期比较例外。其次,后来皇帝对大臣们的家丁数量,也开始有严格限制。在唐朝之后,不是说你有钱,你就可以在京城雇佣一大堆人。超出一定指标之后,是会被严查的。当然,这两个问题,与其说是安保问题,倒不如说是政治问题。
而唐朝之后,到了宋朝的时候,则是又出现了一个著名的案例,这个案例,叫做斧声烛影。简单来说,开国皇帝赵匡胤本人,晚上和自己的亲弟弟聊天,然后第二天大家就发现,皇帝死了。
自此之后,皇帝基本上不允许单独和某个人相处。哪怕是自己的亲弟弟,也不太行。而到了元朝之后,因为元朝的统治者来自于草原,所以在安保制度方面,和前面几个王朝略有不同。元朝皇帝的安保工作,基本上都是由一些皇帝觉得比较亲近的高层贵族来负责的。
但问题是,如果这几个亲近的高层贵族,想要联手刺杀皇帝,那该怎么办呢?
一般情况下,这种情况确实不会出现。一个皇帝得堕落成什么样,才会被身边几个最亲近的人联手针对,然后大家还都想直接杀了他呢?但是在元朝中期,这种情况确实出现了。
因为元朝中期的时候,元朝的元英宗在位时期,民族问题非常严重。元英宗本人想要推行民族融合,但这样一来,很多出身草原的高层贵族,他们的核心利益就受到了损失。所以后来,几个负责安保工作的高层贵族,商量了一下,趁着元英宗外出离开京城期间,直接找机会干掉了元英宗。这事在历史上,叫做南坡之变。
这场南坡之变,又带给后世皇帝一个新的启示,那就是在安保方面,就算是皇帝本人的近亲,也是不值得绝对信任的。所以,到了明朝之后,明朝皇帝基本上不让宗室和外戚,触碰宫廷禁卫之权。同时,因为有着唐朝的先例,对于宦官掌权这件事,明朝皇帝也会很慎重。
而这样一来,明朝皇帝就显得很纠结了,因为如果这几种人都不能用,皇帝基本上就没人可用了。这几种人,已经是皇帝最亲近的人了。如果连最亲近的人都信不过,那还能找谁负责安保工作呢?所以,明朝时期的皇宫安保,不同时期可能会截然相反。有著名宦官掌权的时候,可能会由宦官控制一部分,比如刘瑾和魏忠贤。而其他时候,皇帝则会找一些出身不同的人,来负责安保工作。
简单来说,明朝皇帝很怕几个负责安保的人,联手把自己干掉。所以在用人之前,基本上会考虑到他们是否有亲密关系。而且,对于负责安保工作的人,皇帝也会严密监视,生怕他们和大臣或者宗室有联系。
但即便严密到这个地步,明朝依然发生了一桩有名的刺杀案。明朝中期,嘉靖皇帝在位的时候,因为嘉靖皇帝喜欢炼丹,而且炼丹期间,他需要从宫里的宫女身上,采取一些原材料,导致宫女们苦不堪言。所以后来,在一个特殊的夜晚,几个当值的宫女,干脆联合起来,找了一根绳子,想要把嘉靖皇帝直接勒死。后来,因为这几个宫女力气小,而且慌乱之下技术出了问题,所以并没有干掉嘉靖皇帝。但这件事,却让嘉靖皇帝半只脚迈过了鬼门关。
以往的时代,都是大臣、刺客、妃子、宦官有可能会威胁到皇帝的安全。可是到了嘉靖这里,嘉靖皇帝忽然发现,原来宫女也有可能会杀自己!所以,从嘉靖皇帝开始,后来的历代皇帝,对宫中女眷的惯例,也开始变得极为苛刻。比如说,宫女身上不能带什么有可能会杀人的东西,宫女值守换班需要严格遵循各种管理制度。总之,自此之后,宫女们也被严格管理起来。而且除了少数特定情况之外,是不允许接近皇帝的。
而到了清朝的时候,我们会发现一个很奇葩的现象:宫女女眷在侍寝之前,往往需要脱光了衣服,然后被太监用被子包起来,扛到皇帝居住的宫殿。这种事情,如果放到先秦时期,估计会被先秦时期的那些诸侯笑死。但在清朝皇帝眼里,因为有着之前那么多历史案件,他们却觉得很有必要。不过,到了清朝之后,尽管各种安保工作,已经强化到了苛刻的程度,但是在清朝中期的时候,依然发生了一场著名的刺杀案件。
在嘉庆皇帝在位时期,某一天,几十个白莲教教徒,手持武器,直接杀向皇宫。令人震惊的时候,尽管只有几十个人,但这几十个白莲教教徒,却直接差点杀穿了半座皇宫。在层层守卫之下,这帮白莲教教徒如入无人之境。关键时刻,还是当时作为皇子的旻宁,正好那天打猎回来,身边有枪。所以接下来,旻宁就拿着枪上了宫墙。靠着自己不错的枪法,旻宁干掉了两个人,这才压制住这几十个人的气势。然后接下来,配合逐渐赶来的羽林军,这才算是彻底干掉了这几十个人。
但这件事,也成了清朝的巨大耻辱。要知道,当年唐朝那会儿,上千人能发动政变干掉皇帝,已经很离奇了。可是这一次,人家仅凭几十个人,就差点杀穿了皇宫。皇宫的禁卫军,难道都是吃干饭的吗?
同时,在这场刺杀当中,火枪这种东西,也成了大家最关注的一个焦点。以往的时代,大家刺杀皇帝,都是用刀剑或者弓弩。可是随着火器的发展,到了清朝的时候,枪已经可以超远距离杀人了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有人带着枪接近皇帝一定范围,马上就可以直接干掉皇帝。
所以,从这时候开始,后来所有清朝皇帝,对枪这种东西的管控都极为严格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这也是造成中国近代科学不发达的原因之一。因为皇帝本人很害怕这个,他们怕科学再发展一些之后,一个人也能拿着先进的武器,来一场惊天刺杀。纵观古代的安保制度发展历史,我们可以发现:不同的时期,皇帝周围的安保工作其实是不一样的。但是大体上来说,是越往后越严密。
这也没办法,毕竟在封建体制下,皇帝作为最高权力的控制者,一定会有很多反对者。而对于这些反对者来说,如果刺杀皇帝,能够解决他们的问题,那他们自然会选择这种方式。所以在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上,针对于掌权者的刺杀活动,从来就没停过。
所以,对于皇帝们来说,最开始的时候,安保工作或许真的只是单纯的技术问题。但是到了后期,这就成了一个政治问题。如何让自己身边的人绝对臣服自己,原意拼命保护自己的安全,这就成了历代皇帝都需要思考的问题。对此,皇帝们的招数也很多。比如说,可以控制这些人的家眷,提高他们的个人待遇,给他们更好的升迁条件。同时,对于那些有可能会伤害到自己的人,皇帝们也是千防万防,用各种手段,防止意外情况的出现。
但这些手段,归根到底,其实都没法从根本上杜绝刺杀事件的出现。因为皇帝本人的存在,就是刺杀行为出现的真正原因。想要真正杜绝这种事情发生,唯一的从根本上解决的方法,其实就是皇帝本人不存在了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