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说:了解一座城市,就从它的博物馆开始。博物馆就像一个窗口,记录着城市的“前世今生”。
日前,经过40余天的施工,哈尔滨市南岗博物馆顺利完成安防工程改造并恢复开放,吸引了许多市民来此参观,探寻那些被淹没在岁月里的城市记忆。
是博物馆,也是城市一景
(资料图片)
博物馆位于南岗区联发街1号,是一栋拥有119年历史、古色古香的建筑,可谓见证了哈尔滨百余年来的风云巨变。从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口中,记者了解了这栋小楼的前世今生。
据介绍,这里原为中东铁路总稽核官邸,1929年曾作为东省特别行政区长官张景惠的公馆;1935年,作为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参事住宅;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民主联军(后称四野)指挥部曾在此办公。
而在许多市民的眼中,这里还有着别样的亲切感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,家住附近的一位市民回忆:建国后,这里还曾一度作为幼儿园使用,小院里的丁香花、跷跷板、环形的楼梯、彩色的地砖……成为许多哈尔滨人美好的童年记忆。
直到2010年初,南岗区委、区政府投入资金,将这里重新修缮,作为南岗展览馆免费对外开放,并于2013年11月正式更名为“哈尔滨市南岗博物馆”。至此,这处美丽的小院被赋予了更为深远的文化使命。
如今,小院已经成为很多市民的打卡地,凭借其亮丽的“颜值”,一次次出现在旅游博主的文章中。记者采访当日,天气晴好,明黄色调的小楼掩映在蓝天之下、绿树丛中,显得古朴而幽雅,有着油画般的美感。尤其是建筑的造型,无处不彰显着设计师的灵感。记者在现场看到,小楼的窗户设计别出心裁,有椭圆形的、窄长的、直角形的……各种不规则的造型,为小楼注入了灵动之意。
形状各异的窗户
二楼开敞的木制凉廊轻捷飘逸,檐下有简洁的矩形线条装饰,油饰成墨绿色的木柱和曲线棂木门如水墨画般,透露着静谧之美。
这栋建于1904年的建筑,在哈尔滨的建筑史上可谓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。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,它属于新艺术运动风格。这种建筑风格起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欧洲,由于其不受传统束缚的建筑风格,如同今天我们所说的“叛逆的孩子”,因此在尊崇古典传统的欧洲并不被看好,流行时间较短,而在哈尔滨,由于当时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,20多个国家的几十万侨民在这里生活,特别是一些建筑设计师,把这里当成他们实现理想的“实验场”,因此成就了哈尔滨海纳百川的建筑风格,而博物馆的小楼,正是这种时代背景下的杰出作品。
展厅一角
八个展厅,收藏百年历史
高颜值的建筑+博物馆的双重文化属性,让这里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。博物馆内基本陈列主题为“百年南岗历史展”,包括依路兴起;乡城嬗变;商贸繁荣;医疗与卫生;教育与人才;建筑与往事;文化与艺术;世纪风云8个主题展室。此外,还设有专题展室——红色特工、连廊展区、情景再现室和放映厅。记者逐个走进这些展区,仿佛走进了时光隧道,一件件文物、一张张照片、一个个熟悉或陌生的历史名字,都在讲述着城市的历史。用于馈赠亲友的“贺喜牌”、用于称量的“戥子称”,俄式咖啡磨……一件件藏品,再现了那个年代的生活状态。
南岗区是哈尔滨的中心城区之一,这里既是城市的原点,也是城市文化集中的高地。据记载,早在清朝嘉庆年间,便有很多满、汉农民移居南岗,并逐渐形成了包括秦家岗、马家沟、尤家窝棚在内的许多村落。南岗区也是哈市最早设立的核心区域,曾是中东铁路管理机构、多国领事馆的所在地,也是反侵略斗争、民族解放斗争重要活动地。该馆用大量图片和实物,展示了自中东铁路修建至新中国成立期间南岗区的发展历程。
据了解,建馆十余年来,博物馆不断加强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工作,举办了大量宣传教育活动,丰富了哈尔滨文化旅游的内涵。据统计,博物馆年平均接待参观者22万人次,成为广大群众了解家乡历史、培养爱国情感的重要阵地;青少年学习革命传统、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。
重新开放的博物馆,每天参观者络绎不绝,人们在这里拍照、打卡,信步穿梭于一个个展厅,细细品读着南岗区百余年来的历史变迁。
记者采访的过程中,正逢一对母子前来参观。据母亲介绍,孩子刚刚结束中考,于是便领着他前来参观。“都说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办法,就是从这座城市的博物馆……知其所来,才能识其所在、明其将往。希望通过这样的经历,让孩子更深入地了解身处的这片土地,了解它的过去和现在,借此培养孩子对家乡的热爱”。
龙头新闻·生活报 记者:孙秀峰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