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朋友们也许都在小的时候幻想过:如果某天,自己的银行卡余额突然暴涨,自己意外获得一笔横财,该是一种多么爽的体验。
在网络上,有一位网友就曾提出这样的疑问?
(相关资料图)
如果有一储户计划存入银行800元,但是由于银行工作人员的失误,将800存成了800万。并且存入后,储户便把这笔钱挥霍干净。那么到最后,该由谁来对这种情况负责呢?
事实上,这样的事情也基本只会存在于自己的想象之中了。毕竟银行的柜员们都会经过专业的培训,而如果真的要进行如此大额转账,储户们自然也会小心再小心,基本不会出错。
退一万步讲,就算真的会发生这样的情况,银行的处理方式,或许也要令你大失所望了。因为这笔意外转入自己银行卡里的钱,并非从转入那一刻起,就真的属于你。
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来解答这位网友的疑惑。
意外获得的转账,在法律上属“不当得利”
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例子引起社会范围内的广泛关注,甚至至今为止仍有朋友继续讨论,那就是2014年发生在澳大利亚的“李佳欣”案。
当时的马来西亚裔留学生李佳欣,在澳大利亚办理了一张银行卡,但是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,将这张银行卡给她设置为了无限透支额度。
其实这样的失误,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也并不会有什么不同,但谁知,当时年仅20岁学生身份的李佳欣,居然“不负众望”的狂划465万澳元。
如此大金额的消费,自然引来了澳方银行和警方的关注。李佳欣也因此被指控“不诚实获取经济利益”、“诈骗罪”等罪行,被警方带走。
当时的网友们,对于这件事情讨论热烈,但是所持有的态度却截然不同。
有人认为,李佳欣在短短几个月内疯狂消费400多万澳元,本来就是完全超出自身经济能力的消费方式,当然应当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。
可是还有人认为,是银行的操作失误才导致李佳欣有这样的消费机会,因此银行应当为此事全权负责。
事情持续发酵几个月,但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,关于李佳欣的指控由于证据不足,李佳欣竟被无罪释放。
当然,这样的释放仅仅证明李佳欣并没有违法行为,但这并不代表她不需要为自己消费的465万买单。
但是在中国,倘若发生了类似事件,我国的处理方式也许有所不同。
上文提到,曾有一位网友提出过这样一个疑问:
如果一储户存入银行的800,由于银行工作人员的失误,误存成了800万。那么到最后,该由谁来对这种情况负责呢?
如果这样的事情真的发生,通常会有两种情况和处理方式。
首先,如果这位意外获得存款的储户并没有花掉这笔钱,并且在银行联系他之后主动配合还款,那么这一失误便可以皆大欢喜地解决。
当然,操作失误的柜员自然会因此承担相应责任、并受到一定惩罚。
但是,如果这位储户将这笔钱挥霍一空、或者拒绝配合还款,那么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,受益人需要按照“不当得利”的情形进行处理。
因此,即使发生冲突,在这场纷争之中,银行也是拥有绝对优势的。毕竟800万的数额并非小数目,储户不可能对于自己的存款数额有着这么大的认知偏差,误以为是自己的钱。
切忌侥幸心理当“老赖”
即使面对上文陈述的处理方式,一定还是会有很多朋友抱着侥幸心理。例如,自己捡来的钱就赶紧花光,这样即使失主找上门来,也可以说已经花完了没钱还。
但其实,这样的做法也是已经构成了违法的。只不过由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捡到钱的金额过于微薄,小打小闹因而不值得立案罢了。
但是倘若是上文所说的800万“巨款”,如果意外获得的储户将这笔钱挥霍一空,而后没有钱偿还,那么对付“老赖”,我国法律自然有专业的手段和做法。
首先,银行也许会起诉这位“老赖”,对其进行高消费的限制。而后或许还可能限制其乘坐火车、飞机等公共交通,毕竟失信者在当今社会,可谓寸步难行。
严重的时候,银行和法院还可能会经过判决,对其财产进行强制执行。那么由此一来,这位储户明显的房产等其他资产,也许都会被拍卖执行了。
因此,作为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,大家也切忌因为一时的贪婪和糊涂,踏上了当“老赖”的不归路哦。
储户应留意柜员的提出的以下几个问题
说完关于“意外获得”的转账,普通储户正确的处理方式,接下来为大家简单讲讲去银行储蓄的时候,柜员常常会问到的几个问题。
这些问题表面上看上去十分简单,其实每一句话背后都蕴含着不少深层含义。
首先,老年人作为存款较为充足、又比较容易相信他人的群体,子女不在身边的时候,难免会遇到诈骗。
近些年来,老年人被诈骗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,因此银行内的工作人员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门的培训。
当工作人员看到有年轻人,带老人去银行进行大额存钱、取钱行为的时候,工作人员都会十分小心谨慎,首先询问老人与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。
如果老人的回答并不是子女,那么工作人员就会提起警惕,提醒老人注意潜在的危险。
必要的时候,工作人员还会要求年轻人对着银行的摄像头讲述取款、存款的目的等,留下证据,以防万一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。
其次,当遇到用户操作存在异常的时候,工作人员也许会询问“您存这笔钱是什么用途呢?”诸如此类的问题。
遇到这种情况,也希望储户们不要不耐烦。因为工作人员并不是在与您闲聊,而是工作人员要求他们必须询问这一问题。
毕竟,谁都不希望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“流入大海”,因此多加小心和谨慎,才是一种更加稳妥和安全的做法!